2023年四川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进步与教育
第一节初中生的心理进步概述
1、心理进步
1、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点: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2、青少年心理进步的阶段特点
1、少年期
特征: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征,充满着独立性和依靠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检讨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进步,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便性显著增长,可长期集中精力学习,能随便调节我们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其他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飞速进步;
⑦道德行为愈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年轻人初期
特征:
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商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进步;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一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进步。
3、初中生心理进步的教育意义
学习筹备
1、概念;指学生原有些常识水平或心理进步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常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生活理、心理进步的水平和特征。
2、学习筹备是一个动态的进步过程包含: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筹备不只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进步,新的进步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筹备。
重点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2、概念: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锐,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非常小或没影响。如:2岁是口语进步的重点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重点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重点期等。
3、抓住重点期的有利机会,准时进行适合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二节初中生的认知进步与教育
1、认识进步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进步是随着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进步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进步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特征: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
特征: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面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点:觉得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备相对性;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
特征: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
特征: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具备抽象逻辑思维;拥有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2、认知进步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进步制约教学的内容和办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进步;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近期进步区
※关于近期进步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
概念:指儿童在有指导的状况下,借用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一个人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事实上是两个邻近进步阶段的过渡状况。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进步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况,正在进步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近期进步区,走在进步的前面,并跨越近期进步区而达到新的进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