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海南自学考试00402学前教育史复习提纲(三)
13.进步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选择、简答) | (1)政治方面,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步促进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 (3)思想方面,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需要变法的思想推进。 |
14.康有为的《大同书》思想★★(选择、解释说明、简答、论述) | (1)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目前其著作《大同书》中。 (2)其思想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1)保育员的选择。保育员皆为女保,由“精细慈和而有耐性”的女子自愿承担。 2)育婴院的内外环境。地址选择和环境设置都应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要务,内部多设置游戏玩具和器具之类的“弄儿之物”。 3)育婴院的保育方法。以保育为主,体育为先、德育次之,智育最后。 (3)有关将来社会教育模式构想的核心: 1)教育的社会化。 2)公养公育。 (4)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方位的反应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5.梁启超的学前教育思想★★(选择、简答、论述) | (1)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发表了《教育政策私议》一文,对于中国教育的几个重大问题发表了我们的见解。 (2)参照日本的学制,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 1)婴幼儿期(5岁以下); 2)儿童期(6-13岁); 3)少年期; 4)成人期(22-25岁)。 (3)以5岁以下的幼儿为例,五个方面的主要发育特征分别为: 第一,身体。一岁前后,乳齿生,习步行,学语言,有欲望之起,感觉之力渐臻敏捷。 第二,知。感觉常识之力极为锐敏。 第三,情。感情皆起于感觉,恐怖之情甚强。 第四,意。只有感觉的意志。 第五,自观力。未自知有我,纯然混沌未鉴境界。 (4)关注女学 《倡设女学堂启》:“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劝学,匪有歧矣” 进步女子教育不止是男女权利平等的问题,还涉及婴幼儿教育师资的实质问题。 |
16.《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选择、简答、论述) | (1)1904年颁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是学前教育规范打造的标志。 (2)三大要素: 1)蒙养院的性质和构成:“蒙养家教合一”、“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含女学。 ”专为保育教会3岁至7岁的儿童,每天不能超越4小时。 2)蒙养院的师资:各地蒙养院附设在旧有些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堂内原有些乳媪担任。 3)保育的任务与内容: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
17.武昌蒙养院 ★★(选择、解释说明) | (1)1904年,张之洞依据《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把原湖北幼稚园改称为武昌蒙养院。 (2)主要改造了两个方面:废除幼稚园原设的女学,延聘日本女教习 执教,拟定《湖北幼稚园开设章程》,使蒙养院愈加规范合理。 (3)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
18.清末的蒙养院学前教育机构★★★(选择) | (1)官办的蒙养院:以湖北的武昌蒙养院最为著名。(1903) 京师第一蒙养院、湖南蒙养院、杭州女子学堂、江苏旅宁第一女学附设幼稚园等。 (2)私立蒙养院:上海的务本女塾附设的幼稚园、天津严氏蒙养院。 清末学前教育(蒙养院规范)在形式上得到了健全的标志:《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
19.天津严氏蒙养院★★(选择、解释说明) | 严氏蒙养院是由学部侍郎官员严修创建。 |
20.清末学前教育(蒙养院规范)的特征★★(选择、简答、论述) | (1)初步体现了学龄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化的转变,尽管达成这一转变的节奏迈得不大,体制也不够健全,但也反映了中国教育规范向近代化演进的势必性。 (2)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其维护封建礼教的意图贯彻一直,紧急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收获。 (3)清朝统治阶层对于妇女的歧视,与剥夺妇女教育权利的种种举措,致使了清末蒙养院规范从刚开始就残缺不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蒙养院师资的紧急缺少与优质蒙养院的极度稀有。 (4)脱离中国实质,照搬日本学制和紧急依靠外国教习。 |
21.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活动★★(选择、解释说明) | (1)最早以中国女子为对象的女学创办于1825年,是英国女传教士格林脱在新加坡开办的 (2)亚尔德西女性赴宁波,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宁波女塾。 (3)教会的幼稚园,一般都直接附设于教堂,或附是女学或幼稚师范,这是教会学前教育活动的一项要紧方法。外国教会在国内最早设立的婴幼儿教育机构是孩子察物学堂。(4)开设的课程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英文课、二类是国文、生理卫生之类的文化课、三类是心理、教学法之类的专业课 |
22.英华女塾★(选择、解释说明) | (1)由美国女传教士金振声1889年在苏州綦家花园创办的英华女塾, 是一个将女学、幼稚师范、幼稚园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学前教育机构。 (2)这所学校是先办女塾,然后派两名女孩到美国留学,专门学习幼稚教育。回国后于校内开设幼稚师范科,向女垫学生讲授“关于幼稚同的教育暨教授法,培养保姆人才,并设幼稚园于校近旁,所施教育,一依美国最新之办法”。 |
23.清末的教会学校幼稚园教育的特征★★(选择、简答卷、论述题) | (1)就过程而言,以“癸卯学制”的颁行为标志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进步缓慢,规模小,于中国教育现实也基本没直接关系。后期进步速度快,并且与中国教育现实的联系加大,以解决中国幼稚园缺少师资为主要任务。 (2)办学程度较低,招收的主如果贫困人家的子弟,有的具备慈善性质,“癸卯学制”颁行后,一些中心城镇的教会女学,幼稚园招收的层次提升,但需要缴纳昂贵的学费,大部分学校仍然水平较低。 (3)教学内容方面,早期的女学,幼稚园多是慈善性质,学生只能学习一些粗浅的宗教知识和生活技能。幼稚园以游戏为主,并可以参照海外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指导幼稚园的办学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