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自学考试中国教育史01281复习提纲(4)
6、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征。
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进步,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块,没离别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教师都由官吏兼任,亦即“官师合一”。西周已打造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含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7、汉代太学的特征。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废除去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独尊儒术”的标志。公元前124年,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太学的诞生。博士,即是太学的教师。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学生。太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a、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经明行修”是对官吏才能和道德的需要。即需要通晓一种或两种经书,并拥有“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的内涵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观念。
b、御定统一的教程。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太学法定的教程。
c、传经需要遵守“师法”和“家法”。
d、打造的按期的考试规范。太学首创一岁一试的规范。“设科射策”,分甲科、乙科两种程度命题,进行抽签考试,按成绩等第,分别授与不一样的官职。
8、唐代儒学与专科学校的特征。
唐承隋制,儒学教育仍分立为“三学”,即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统由国子监管辖。它们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三学”与汉代太学的不同的地方是:
a、强化了学校的等级性。三品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五品以上的子弟入太学,七品以上的子弟及民间“俊秀”入四门学。
b、拟定了较完备的教学计划。将儒家经典分大经、中经、小经三类,分别规定了学习年限。
c、增加了考试类别。除岁试外,有旬试、毕业试。
d、打造了休假规范,即旬假、田假、授衣假。
e、出仕要经过科举考试,一般不可以直接授官。
唐代专科学校附是官署,由官署的行政长官直接领导监督,具备以下办学特征:
a、将行政职能、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脱离具体的业务实践,有益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b、能飞速地反映本官署对专业人才的需要,能准时地培养、输送人才。
c、学校的水平和效果,随该官署行政长官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而变化,所以兴衰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