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以理欲合性为其理论基础,以对俭与奢及其利弊的剖析为重心,以追求絮矩之道为旨归。既一定人的自然之欲的合理性。又提出以理导欲。倡导消费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进步。这一消费伦理的价值模式体现了公正无私和民本主义思想.与对人民群众存活权益和消费需要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怀。
历史上探讨人类现实消费情况的核心范畴是节俭与奢侈。中国文化传统中,崇俭黜奢是消费观的主流。左传》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家更是提出俭节则昌,淫逸则亡;道家老子则日吾有三宝,保而持之,1日慈,2日俭,3日不敢为天下先;宋明理学。对节俭的推崇更是到了极致。提出存理灭欲。王夫之则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节俭与奢侈的关系问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辩证的消费理念与消费价值模式.在当今年代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药。
1、俭奢有度的基本消费理念
王夫之也基本继承了尚俭的传统.故有日:夫俭与勤.于敬为近。治道之美者也。王夫之对俭与奢的态度是颇具辩证色彩的,且带有年代特点。他在一定俭为美行之后,忽然笔锋一转,提出过度节俭的流弊,恃二者以恣行其志,而无以持其一往之意气,则胥为天下贼。俭之过也则吝,吝则动于利以不知厌足而必贪。勤之亟也必烦,烦则责于人以速如己志而必暴。俭勤者,美行也;贪暴者,大恶也;而弊之流也,相乘以生。四这段话是说,俭走向极端便是吝,吝便会致使过分贪利而不满足。进而为满足贪心而施暴于人,勤俭本为美行。但一旦以俭为名而施暴,则是大恶。王夫之既一定了节俭为美行。又觉得由俭而生吝是大恶.这样来看,在这一思想中,蕴含了节俭也应有度的辩证思维。然后,王夫之又对奢做出评论,子日,奢则不孙。恶其不孙,非恶其不啬也。传日,俭,德之共也。俭以恭己,非俭以守财也。不节不宣,侈多藏以取利,不俭莫大于是。[31大家痛恨的是奢华.没礼节,而非痛恨其不吝啬。节俭的目的也是为了恭己.即为自己必要时的奢。而不是叫人成为吝啬鬼。可以看出.王夫之在对俭奢问题上的态度是辩证的.蕴含着显而易见的俭奢有度的消费理念。
那样王夫之崇尚俭奢有度的缘由是什么呢?
第一。从形而上学层面来看。俭奢有度是理欲合性的势必需要。王夫之的消费伦理思想是打造在其理欲观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是其理欲观的价值伸延和理论推扩。理欲观是中国古时候哲学伦理学的要紧理论问题.涉及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问的关系。不只同伦理学基本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而且构成消费伦理的逻辑起点。理欲是王夫之哲学的基本范畴.其消费伦理思想就是以理欲合性思想为中轴的。中国传统有一种把理欲对立的倾向。宋明理学家以儒学为正宗,但兼重道家无欲和佛学灭欲,由张载发其端,二程过渡进步,朱熹归总,重新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倡导。而船山在不违天理。既重人欲的文化批判中。把传统的理欲说推向了一个人文传统进步的历史新高度。性即理是程朱哲学的要紧命题.程朱在理气分殊之基础上倡导理欲离别。进而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人性论。王夫之继承并改造此看法。在气本论、性气合一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理欲自然,离欲无理.理欲皆性的进步命题。天以阴阳五行之气生人.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义礼智以正其德。莫非理之所宜。声色臭味,顺其道则与仁义礼智者不相悖害,合两者而为体也。声色臭味的厚生。是人的生命体存在的自然需要.亦即自然人性;仁义礼智的正德。是生活活交往于其中的社会道德的需要.亦即社会人性。去掉感性厚生欲望的道德理性是无载体的虚无.丧失社会道德理性的感性欲望便离禽兽不远。反天理,则与天同其神化:徇人欲,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天理人欲、厚生正德相依不离,相互为体。这便是身与心、自然性与社会性、生理学与伦理学的对待统1、冲突融合的互体说。盖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故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可以无;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可以废。俱可谓之为性。闭在王夫之看来.人性是自然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顺乎人性的进步。既然天理与人欲均是人性.那样就既不可以为存理而灭欲,亦不可以为满足一己之私欲而置天理于不考虑。倡导珍重和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合理欲望。同时。也有必要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为此,就要做到俭奢有度。
第二,从社会政治知识来讲,俭奢有度会带来善果,俭奢无度会酿成恶果。三代之治,其详不可闻矣。观聘、燕之礼。其用财也,这样其费而不吝;饮、射、蒸、蜡之制,其游民也,这样其裕而不烦。天子无狗马声色玩好之耽,而不以宵旦不遑者督其臣民:长吏无因公科敛、取货鬻狱之恶。而不以寝处不宁者督其兆庶。故皇华以劳文吏,四牡以绥武臣,扶杜以慰戌卒,卷阿以答燕游,东山咏结缡之欢,茱苜喜春游之乐,皆圣王敬以承天而下宜乎人者。三代之治之所以能出现一派和谐祥和的局面。皆由于圣王做到俭奢有度.费而不吝裕而不烦,故而做到敬以承天而下宜乎人。接着王夫之指出吝啬与奢侈两者都是祸患无穷的,对于当政者来讲。吝啬不容易让人所知。其风险更为紧急。吝啬和贪婪常使少数当权者横征暴敛巨额财富,不需要于社会生产,致使广大人民的正常消费没办法得到满足.社会矛盾恶化.以致人民群众揭竿而起、发动暴乱的恶果。故王船山一针见血的揭露以勤俭之名聚财的本质、心态及其带来的恶果,夫财之所大病人,聚耳。天子聚之于上,百官聚之于下,豪民聚之于野。聚之之实,敛人有用之金粟,置之无用之窖藏。聚之之心,物处于有余而恒见其不足。聚之之弊。辇之以入者不知止,而窳之以出者无所稽。聚之之变。以吝陋激其子孙,而使席丰盈以益为奢侈。聚之之法,掊克之蔹人日进其术,而蹈刑之穷民日极于死于是而八口无宿舂,而民多捐瘠;馈晖无趋事,而国必危亡。然且日,君臣上下这样其俭与勤.而犹无可怎么样也。呜呼劳形怵心以使金死于藏.粟腐于庾,与耳目口体争铢两以怨咨。在王夫之看来,要防止金死于藏,粟腐于庾的情况就需要鼓励正当消费。王夫之又日: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守财。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贼。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王夫之极力反对百官、豪民极尽聚财之能事.觉得国有聚敛之臣甚于有盗贼。国家当政者需要要以满足老百姓的正当需要为利,即以义为利,而不可以不考虑老百姓的生死,而使金死于藏,粟腐于庾。其中心思想不过仍然强调俭奢俱不可以失中.不然都会酿成恶果。
2、以絮矩之道为旨归的消费伦理模式
俭奢有度是王夫之的基本消费理念。那样何谓有度?如何才能做到有度?为此.王夫之提出了嚏矩之道的消费伦理模式。
何谓絮矩之道?絮,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嗍夫所谓絮矩之道者何也?物之有上下四旁,而欲使之均齐方正,则工以矩絮之。王夫之又以处置人际关系为例,讲解絮矩之道。重在揭示絮矩之道有推己及人、前后兼顾的特征。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以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为絮矩之道。旧在相差悬殊的人情好恶背后,自有一以贯通之理。只须以此理去度人、度物,便能做到絮矩之道。故民之好恶,直恁参差,利于甲者病于乙,怎么样可以用其好恶而入爸爸妈妈?唯恃此絮矩之道,以整齐其好恶而平施之,则天下之理得。而君子之心亦无不安矣。